浙江海洋大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9-10-14 14:53  

  2021年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docx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本学科培养基础数学、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

高级专业学术型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品德端正,身心健康,具备“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精神,服从祖国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有追求科学真理和献身科学事业的敬业精神,具备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与务实的工作态度;努力借助本学科知识服务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3.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与研究前沿,熟悉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动向; 熟练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能够借助计算机软件对相关科学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外文文献,并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初步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运用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人员合作研究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科方向及研究方向

数学学科共设置基础数学、计算数学与应用数学3个学科方向,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基础数学

(1)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主要研究非线性抛物型方程的整体解的存在性及渐近性;利用调和分析为工具研究非线性色散波方程初值问题、初边值问题、自由边界问题的适定性和渐近性;研究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各种可积性质;构造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各类非线性波解;分析非线性发展方程的动力学性质;控制与调控各类非线性波;研究时滞系统的动力学性质与行为,包括稳定性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分岔问题等。

(2)代数学主要研究有限群的结构、性质和分类,内容包括有限群的分解及可补性、有限p-群的幂结构与正则p-群、斜态射理论以及群在各类结构上的作用等; 以代数为工具研究图、地图、设计和编码等组合对象的构造和分类问题,包括传递图、正则地图、正则涂鸦和对称设计等内容。

2.计算数学

(1)微分方程数值解法,主要以泛函分析、微分方程理论和必要的计算机软件知识为基础,研究微分方程初边值问题的高效而稳定的数值算法,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间Galerkin方法、区域分解算法和并行算法等,主要涉及无界区域问题、界面问题、波动方程、Helmholtz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等。

(2)最优化计算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的优化途径及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研究内容包括凸分析基础、约束优化最优性条件、对偶理论、增广Lagrange方法、信赖域方法、序列二次规划方法等,涉及数值优化、矩阵优化、变分不等式与互补问题、随机规划和金融优化等,这些问题在运输、物流、工程、金融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应用数学

(1)人工智能的数学基础,主要研究粗糙集理论、模糊集理论和形式概念分析及其应用内容包括近似算子、模糊逻辑连接词、模糊关系、模糊推理、模糊规划、决策系统、专家系统、控制系统的研究以及粗糙集理论、模糊集理论和形式概念格在图像处理、人工智能、聚类分析、决策和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等。

(2)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主要研究复杂信息系统中信息粒化的数学方法,分析信息粒化的层次结构和数学特征,探索粒度分解、合成、近似的形式化方法,确定最优粒度选择、属性约简、规则提取的知识发现方法,给出数据挖掘的优化算法等。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其中课程学习阶段一般为1.5年,学位论文完成阶段1-2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以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2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者,允许申请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学习时间不得超过5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方式。培养过程既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发挥整个学术群体的集体指导作用。鼓励与校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大中型企业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学习采用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学、动手、表达、写作和创新能力;同时严格考核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硕士研究生认真学好政治理论课,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经常进行形势与任务、方针与政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五、课程设置

1.修课要求

(1)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除政治理论课程和外语课程之外,理论类课程以16学时折算1学分,实验实践类课程以32学时折算1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它必修环节3

学分,包括学术活动1学分、科研和论文1分、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等)1学分。

(2)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每门课程学分一般为2-3学分,最少1学分、最高不超过4学分。学位课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英语》,共6学分,其中政治理论课2学分,外国语4学分;学位基础课是指该学科门类中一级学科内所设各学科方向研究生必须修读的课程,为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方法的基本课程,数学专业学位基础课共安排3门课程,9学分;学位专业课是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并体现我校特色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现本学科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具备的宽度和水准,反映科学发展前沿。非学位课主要为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其中《自然辨证法概论》(18学时1学分)与《论文写作指导》(16学时1学分)是必修的选修课;数学专业选修课3个方向共20门课程,38学分。

(3)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以及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着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补修大学本科要课程2-3门,补修课程由导师指定,并纳入个人培养计划。补修课程原则上应参加课堂听课、必须和本科生同堂参加考试,补修课程不计入学分,但未通过者不得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课程考核可采用笔试、课程论文、专题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应采取考试方式,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单科成绩不得低于70分,否则视为不合格;选修课可采用考试或考查方式,重点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及应用能力,60分为合格;必修环节宜用考查方式进行,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级制评定。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型

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课内

学时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考核

方式

备注

学位课

学位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Scientific Soci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

36

2

2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试


英语(Graduate English)

128

4

1—2

外国语学院

考试


学位基础课

非线性分析(Nonlinear Analysis)

48

3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抽象代数(Abstract Algebra)

48

3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最优化理论与方法(Optimization Theory and Methods)

48

3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学位专业课

有限群基础(Essentials of Finite Group Theory)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李群李代数(Lie Groups and Lie Algebras)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

(Qualitative Theory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32

2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现代偏微分方程引论(Introduction of Moder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矩阵理论(Matrix Theory)

32

2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Numerical Solution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数值软件方法(Numerical Software Methods)

32

2

1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凸分析基础(Fundamentals of Convex Analysis )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粗糙集理论与应用(Rough Se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模糊集理论与应用(Fuzzy Set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数据挖掘(Data Mining)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32

2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试


非学位课

专业选修课

(含跨专业选修课

拓扑学(Topology)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图论(Graph Theory)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代数组合论(Algebraic Combinatiric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生物数学(Mathematical Biology)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振动控制理论前沿(Vibration Control TheoryFrontier)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非线性抛物型方程(Non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孤立子与可积系统(Soliton and Integrable system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经典力学的数学方法(Mathematical Methods of Classical Mechanic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有限元方法(Finite Element Method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间断Galerkin方法(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随机规划(Stochastic Programming)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锥约束优化(Cone-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优化算法前沿(Optimization Algorithm Frontier)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应用概率统计(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形式概念分析(Formal Concept Analysi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智能计算前沿(Intelligent Computing Frontier)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算法设计与分析(Algorithm Design and Analysis)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数理逻辑(Mathematical Logic)

32

2

3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数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athematics)

16

1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科技论文写作(Scientific Writing)

16

1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Natural Dialectics)

18

1

1

马克思主义学院

考查

必修

论文写作指导(Paper writing guidance)

16

1

2

数理与信息学院

考查

必修

日语Ⅰ(Japanese)

32

1

1

外国语学院

考查


日语Ⅱ(Japanese)

32

1

2

外国语学院

考查


现代科技信息检索(Modern Scientif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16

1

2

图书馆

考查


必修

环节

1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ies)


1

1—5

数理与信息学院



2

实践活动

(Practical Activities)


1

1—5

数理与信息学院



3

科研与论文(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Research Paper)


1

1—5

数理与信息学院



补修

课程

同等学力、高职(专科)或跨专业研究生补修2-3门课程,按照研究生选定的研究方向由导师提出,具体课程安排由牵头学院另定。

六、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以外的其它学习项目(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等)也作为必修环节,计3学分。其中学术活动为1学分、科研和论文为1分,实践活动为1学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包括作学术报告、参加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专家学术讲座、学术研讨活动等。硕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学术活动6次,至少在学校(或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上或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作1次学术报告。

2.科研与论文(1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加强科研能力培养,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以本人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首的第二作者)、浙江海洋大学为第一单位,至少在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一篇与所学专业有关的论文(综述性论文除外)。

3.实践活动(1学分)

加强实践环节训练,是提高硕士研究生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硕士研究生实践形式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总工作量为100学时或15个工作日。实践成绩由各部分成绩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及不及格五级制记分。

七、其它必修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制定

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3个月内,依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在导师及导师组的指导下制定和提交《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学位论文工作计划包括研究方向、已有工作基础、研究计划和具体时间安排等。培养计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按照培养方案,统筹安排研究生培养各阶段任务,促进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体现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原则。

2.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在撰写学位论文之前,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文献准备,了解本人研究方向的相关研究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位论文研究题目,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课题实施方案、研究的创新点、预期进程等,并在学院内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原则上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学期末完成,且开题报告审核通过后至少一年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开题报告的要求和制定程序按照《浙江海洋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报告的规定(修订)》进行。

3.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考核。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个人总结、课程学习考核、开题报告完成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考核。中期考核一般在研究生理论学习结束的下个学期第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的要求和考核程序按照《浙江海洋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进行。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基础理论水平及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反映,也是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环节,是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硕士生应有二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择有重要应用价值的课题,鼓励研究生自主选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学位论文应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预答辩、论文评阅、答辩等过程,有明确的时间安排。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开题前,应认真调查研究,充分查阅中外文献资料,形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不少于5000中文字。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已有理论和成就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和范围,设计和制定实施方案、技术路线。开题需经专家评议小组评议,通过者方能进入论文研究阶段。论文研究中,研究生应开展探索性工作,进行理论或试验研究,提出新见解和新方法,对研究内容进行合理的、灵活的、概括的综合分析,得到明确的结论。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既有系统的综合分析、独创的见解,又符合逻辑结构,并对生产、管理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要求在1年半左右完成,硕士研究生在答辩前2个月提交学位论

文,论文篇幅要求3万字以上。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毕业条件,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根据《浙江海洋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授予硕士学位。

十、附则

本培养方案由研究生院和数理与信息学院共同负责解释,从2019级硕士研究生开始执

行。

附件【2021年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docx已下载
关闭窗口